我国农机面临“无机可用”、“无机好用”、“有机难用”的困境。如何通过改革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要用好农机补贴杠杆,让市场机制发挥核心作用,鼓励农机企业竞争和技术创新,不能让进入补贴目录的企业停顿前进的念头.补贴逐步由购买补贴转为使用补贴,发放农机使用券,谁愿意使用农民的产品,谁就可以获得补贴。鼓励企业通过调整补贴政策,提高诚成农业机械创新水平和服务水平。
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成本的飙升,诸如采棉机和采茶机等易于使用的农业机械有很大的市场。由于中国农村临时工的劳动力成本通常在农忙季节每天三五百元,如果有相应的农业设备来替代,将会很受欢迎。农机在中国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方面寄予厚望,但能否实现这一希望还存在很大的问号。巨大的农机需求量与农机设备和服务的实际供给之间还存在巨大差距。以稻草还田为例。为防止农民在夏秋收割期间烧秸秆,基层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控制作物。
如果有相应方便、适用、价廉的农机设备供农民在收割时直接打碎还田或直接捆扎,可以节省多少防治农村秸秆焚烧的控制成本?至少目前这样的农机设备要么太少,要么太贵,导致基层问题。在日本,我记得看到稻草在收割稻田后直接捆扎,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生物质燃料,可以分配给能源部门。由于中国制度化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太少或太贵,农民买不起或无法使用,未来五年能否满足需求还有待观察。
另一个广受诟病的是农机服务质量和水平仍有待提升。市区家电坏了,一个电话,厂家专家维修团队上门服务。中国农民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到这样的服务?河南诚成设备在使用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让用户享受到周到的售后服务,是当前农机生产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每年超过200亿的巨额农机补贴扶持了一大批厂商。也可以说是农机补贴太肥了。如何通过制度创新鼓励这些厂商进行创新研究,生产出更多价廉物美、适应中国农业实际的农业机械设备,而不是依赖目前的补贴,还需要精细的政策设计。如果能有良好的补贴激励机制,让我国农机制造企业积极创新而不是固守规则,是十三五规划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因政府巨额采购补贴而被批评缺乏创新,但该行业已开始调整或缩减补贴。